“堵耳效应”对大多数佩戴助听器的用户来说,是常见的现象,堵耳效应主要是由于外耳道变封闭,造成骨导听阀变好的一个现象,助听器佩戴者感觉耳部闷胀,自己说话的声音不适和响度过大,有时经常会听到回声。
助听器用户在自己讲话时,声音通过震动头颅骨传导内耳的毛细胞,此时一部分低频能量通过震动听骨链将声音逆向经鼓膜,外耳道传出。
当佩戴助听器或耳模,堵塞了正常耳道,使本可以通过耳道泄露的低频信号被“堵”于耳道之内,听声感觉空洞,发震,佩戴者自己说话咀嚼或吞咽时更为明显,通常把这样的现象称为“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的原理
1、自发产生的结果
骨鼓膜机制能很好的解释堵耳效应。由颅骨振动传入外耳道引起其内相对运动的气体,由于外耳道口的堵塞不能散播而全部经中耳传入内耳引起骨导阈值低。
说话时,声音的振动会带动其它相连软组织、骨部及颅骨振动。由于骨头和软组织具有质量和弹性,当其中一部分开始振动时,也会引起其它相连的骨头和软组织振动。然而,各个骨头和软组织之间的振动并不是同步的,这一振动相位差会在软骨部分的前壁与下壁、后壁与上壁之间形成声波,滞留在残余耳道内。
2、声音经头颅传导比经空气传导快
一是密度,空气和骨骼,骨骼密度大,所以通过骨骼速度更快;
二是距离,一个是直接通过下鄂骨传导到内耳,一个是从口腔出来后再绕到外耳道经过中耳传到内耳,导致时间变长。
3、助听器信号处理的延时加重了气骨导差,因此增加了对回声的感知早期助听器的处理速度跟不上。
4、助听器和耳的交互作用,配戴助听器导致中耳阻抗增加。
戴助听器时出现“堵耳效应”,应该怎么解决?
1、增加通气孔的直径
通气孔内径增加,长度缩短,会使得低频截止频率上移,增加低频衰减程度,减轻堵耳效应。
2、延长助听器的耳道部分
根据声学原理,助听器与外耳道形成的密闭空腔越小,堵耳效应越轻。
3、通过调试,降低助听器的低频增益
这样使得低频声音的能量减小,对应对堵耳效应有一定的帮助。
4、选配开放式助听器
开放式助听器是改变传统耳背机耳塞的部分,使得外耳道与外界空气相通,这样能有效地消减低频增益,减小患者佩戴助听器时产生的堵耳效应,提高患者的聆听舒适度。